▲图片来自河南政协
本网讯 2021年1月17日至1月20日,政协第十二届河南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郑州隆重举行。本次会议上,省政协委员、我会常务副会长张晓盈与侨界的其他政协委员联名提案,建议深化客家之源文化研究,丰富河洛文化内涵,提升黄河文化凝聚力,助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。
这份提案题为《关于在我省“十四五”规划中增加“深化客家之源文化研究,丰富河洛文化内涵,提升黄河文化凝聚力”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。《建议》认为,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,为躲避战乱,被迫举家迁徙,他们走到哪里都自称为“客”,更有人自称“河洛郎”。在一千多年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。被史学家公认的客家发展历史上,有五次大迁徙,而首次就是西晋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,是唯一被历史学家认定为“衣冠南渡”的大迁徙,出发地就在洛阳,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形成的源头就在这里。除了洛阳,到了唐宋之后,地处中原的河南境内,还有开封、信阳固始等地也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文化遗产。
《建议》提出:从河南一路南迁,到湘赣闽粤,再到东南亚直至全世界,一带一路沿途国家都有客家人的足迹。如今,客家人已遍布世界82个国家,近一亿人口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客家文化的发展,从沿海走向世界的客家侨领、成功人士纷纷回报家乡,参与当地经济建设,让客家人居多的市县分享了客家资源的红利。河南有责任追根溯源,擦亮客家之源文化品牌,取得客家人及客家新生代的共识,坚守文化根脉,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。因此,建议在我省“十四五规划”的文化强省部分加入“深化客家之源文化研究,丰富河洛文化内涵,提升黄河文化凝聚力”内容,运用河南厚重的历史资源,从客家之源文化研究切入,理清中华文脉,挖掘时代价值,讲好黄河故事,以根亲文化为纽带,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根本,汇聚天下客家力量,助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。《建议》主要有三个部分——
(一)用好客家之源文化优势,为河南对外开放拓宽通道
多年来,我省与海内外客家侨领及客家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,河南越来越被世界各地客家人认可,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客家资源,这无疑是河南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,需要研究好、挖掘好、运用好客家之源的文化优势,加强河南与客家侨领的联络,用好客家侨领遍布世界82个国家,特别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优势资源,在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,东盟等15国自贸协定(RCEP)的执行中,发挥重要作用,为河南增加一条对外开放、加强经贸交流的通道。
(二)搭建客家文化交流桥梁,培训新的经济增长点
我省在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,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的过程中,也可以加强与海外客家人的文化及旅游业交流,通过文旅融合开发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以客家文化交流为桥梁,吸引更多海外客家侨领关心关注河南,逐步深入到与其驻在国的经贸联系。
(三)充分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,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
2020年5月,省委书记王国生在洛阳调研时,对在建的“客家之源纪念馆”项目非常重视,明确指示一定要建成“根亲文化地标式建筑”的更高要求。省委常委、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将客家文化工作列入洛阳文旅融合发展规划。2019年确定由政府出资建立客家之源纪念馆,并围绕该项目提出建立一馆、一道、一关、一台的精品景区的设想,为开发利用客家资源创造良好环境。洛阳市委市政府还成立客家之源纪念馆及客家小镇建设指挥部,相关工作列入政府工作台账。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,在制定“十四五”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措施中,提出“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,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”的具体目标。因此,建议将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好客家之源文化纳入我省“十四五规划”,争取到党和政府有关经贸、招商、文化、旅游、发展规划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,从顶层设计入手,做好客家文化资源的统筹开发利用,协同努力,凝心聚气,共同实现建设文化强省,实现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。
- END -